今天是: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勐海县“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政办发〔2023〕87号

  • 来源 :勐海县人民政府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3-07-28 07:34
  • | 部门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办、局,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省州属驻县单位:

现将《勐海县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7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勐海县“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西政办发〔202316号)神,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王宁书记调研西双版纳指示要求,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及州第九次党代会、州委九届四次全会部署县委十三届第五次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低碳化、集群化、数字化、高端化方向,推进产业富建设,统筹园区产业布局,完善管理机制、突出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形成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链条完备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强的主引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和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

基本原则

突出规划引领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规划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享共赢。以规划引领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前沿产业协调发展。以规划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完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以更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深化互联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打造特色化高端园区,主动参与全球、全国、全省产业分工,建立新优势,抢占新市场。

坚持节约集约、绿色发展。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完善源头防控机制,筑牢生态环保底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行业产能总量,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和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制造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制造标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加快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强用地、用能管理,促进工业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坚持重点发力、集群发展。坚持内外联动、开放发展。

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互惠共生,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坚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产业集群。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园区管理体制,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园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

发展目标

党建引领园区发展效果充分显现全面加强园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质量效益大幅提升。2025年,园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经济总量显著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十四五期间,云南勐海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以上,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效益、研发投入强度、外资外贸等主要指标大幅改善。2023年,云南勐海产业园区新入园企业10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2024年,云南勐海产业园区新入园企业12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2025年,云南勐海产业园区新入园企业15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省级园区亩均营业收入不低于400万元。

打造干净宜居美丽园区。稳步推动边境经合区、打洛跨境物流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围绕产业培育,逐步丰富园区业态。以培育绿色产业,塑造“绿色品牌”为抓手,推行园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园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结合园区地理特征,谋划建设产、景、城融合的美丽景观。

坚持“产城一体、园城相融”的两化互动思路。培育园区新业态,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发展示范区、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把园区创建成为创新驱动的高地、对外合作的平台、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推进园区按照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提升各项服务水平,结合园区资源,建设园区文化产业园,全方位多角度对外展示园区独有的特色文化,争创特色旅游园区和3A级旅游景区。

建设普洱茶专业园区的目标。在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基础上,加大精制茶企的培育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入园集群发展,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的发展活力,形成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以普洱茶产业加工园区为载体,申报建设以茶为主的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高科技转型升级。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到2025年,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力争达到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园区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

绿色发展全面加强。到2025年,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初步构建,工业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绿园区以及省级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园区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逐年下降,污水集中治理率、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均达100%

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到2025年,园区组织管理、规划编制、监测评价等体系全面建立,与园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投融资水平不断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到2035年,园区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关联性、集聚性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多元化运营园区模式全面建立,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二、发展布局

园区空间布局

园区充分融入勐海“两核、两轴、四片区”的空间布局。

1. 县域经济发展核。即以县域中心城区勐海镇为核心,发挥勐海镇全省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省级重点开发区优势,大力发展普洱茶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度假、特色餐饮、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园区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核心区,加强园区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2. 对外开放发展轴。依托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即以沿线城镇勐海、勐混为重点,强化勐海-勐混-打洛相互联动和引领示范作用,突出普洱茶、通道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商贸服务、加工贸易等产业,推动产城融合联动,形成贯通勐海东至西南,辐射带动格朗和、布朗山、西定对外开放发展轴。

3. 中部城乡融合片区。即以勐海、勐遮、勐混、黎明农场为重点,发挥中部片区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文旅及康养、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推动勐混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县域协作发展核心区。

(二)构建园区功能结构

构建“一核三轴,一廊三片区”的功能结构。

“一核”:指以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为核心,以周边商业服务业用地为载体,以贸易展示、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会议度假为主导功能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三轴”:指一主两次产业发展轴线。产业发展主轴指依托新国道G219线形成园区产业、物流交通主要发展轴线;产业发展次轴指沿园区主要道路形成的两条园区发展次要轴线。

“一廊”:即流沙河景观生态廊道。规划沿流沙河两岸控制至30M的滨水绿化带,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的滨河景观廊道,从而提升整个片区的环境品质和生态功能。

“三片区”:指配套服务片区普洱茶精深加工片区、现代化仓储物流片区三个主要产业功能片区。

(三)重点产业布局

结合勐海参与全球、全国全省及全州产业链现状,立足勐海县产业基础,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布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集群化和全产业链发展,优化园区重点产业布局。

1. 推动普洱茶产业提升改造。坚持绿色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动“一县一业”产业发展,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加强普洱茶产业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等互融共进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园区。

2. 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结“一县一业”,统筹发展绿色食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聚焦茶叶、蔬菜、水产、畜禽、制糖等打造精深加工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商品粮基地、畜牧蔬菜出口基地、糖料基地,巩固粮食、蔗糖产业规模,将产业延伸到高附加值领域,进一步做强“绿色食品牌”。

3. 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统规统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产业发展,实施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鼓励数字经济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各类产业园区实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提升园区智慧化经营服务水平,推进园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全面智慧化,通过5G技术,实现扫码了解各类资讯、浏览电子地图,进行互动交流。

4. 争创特色旅游园区。发展园区旅游,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上线一批茶企、茶产品、茶旅游项目、茶旅游线路,推动园区文旅管理、公共服务、企业服务智慧化。聚焦全产业链培育“旅游+”新业态,实现三产单一发展向一二三产融合叠加创新转型,推进文旅商康农茶林融合发展。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线路和服务,发展旅游新业态(高端茶文化酒店、高端民宿客栈等)项目和产品,推进园区按照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提升各项服务水平,结合园区资源,建设园区文化产业园,全方位多角度对外展示园区独有的特色文化,争取创建AAA级旅游景区。

三、主要任务

理顺园区管理机制

坚持规划引领,理顺管理机制,创新运营模式,落实监测评价体系,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1. 强化顶层设计。园区管理机构承担组织编制和实施园区总体规划的主体责任,主动落实和衔接省、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园区总体规划。园区四至范围应符合属地县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管控的要求,确保在底图底数、三条控制线等方面取得一致,并纳入国土空间规“一张图”管理。园区总体规划编制修编时同步依法组织开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及审查工作。(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和草原局)

2. 健全协调机制。构建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规范园区管理机构设置并实行动态调整,精简优化园区内部管理架构,实行机构精干和扁平管理。理顺园区内外之间、条块之间权责关系,园区管理机构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协调好相关县级部门做好园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治安维稳、道路管网、绿化保洁等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园区共同承担,园区管理机构在人力物力保障和监管责任上配合抓好落实。鼓励园区财政实行独立核算,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完善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激励园区创收,建立园区与地方人民政府合理的投入和收入分配制度,园区财政收入和20232025级分享税收增量返还部分由政府和园区共同分享,以上年(2022园区税收为基数,将增量部分100%拨付园区,用于园区发展资金。财政、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向园区放权,使园区有更多自主权,按照应放尽放应授尽授能接即放原则,依法依规推动管理权限下放,2024年初根据省级制定的园区赋权指导目录梳理园区权责清单,并实施动态调整,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支持园区积极推进差异化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身份档案制、人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绩效工资制改革,适度推行激励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将个人收入与岗位、业绩考核挂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 探索多元化开发模式。创新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开发模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探“党工委管委会+事业单位+企业”或“党工委管委会+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模式,建立一园一主体园区投融资机制,推动平台公司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开发园区,迅速提升开发能力,支持园区建立第三方市场化运营模式,引入专业化运营公司、招商公司,承担开发建设、投资运营、招商引资、专业化服务等功能,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园区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公用事业、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国资委、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投资促进局)

4. 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鼓励园区尝试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园区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信贷融资等功能的分支机构。探索设立园区企业融资风险分担资金池,建立园区信贷风险共担机制。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类项目的融资担保力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贷款担保。(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县金融办、人民银行勐海支行)

5. 落实监测评价体系。执行全省统一的园区统计体系和报表制度,配合省级建设园区发展监测平台、编制园区“产业地图”。按照全省各类园区评价办法的要求,加强园区发展情况监测分析,做好定期评价与动态管理,强化结果运用。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统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

完善园区功能配套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园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1.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以园区道路、管网、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以园区+平台公司、EPC等多种形式,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树立筑巢引凤理念,加速推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园区内部水电路讯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污水集中处理等环保设施,2023年园区至少要达到四通(水通、路通、电通、讯通)标准,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招商引资吸引力。以主导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需求为导向,采取企业自建、政企共建等方式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环保、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标准化厂房力争三年内园区至少要有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确保企业“入园即入住、入园即生产”。县级财政加大对园区支持力度,20232025年,每年安排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预算内投资支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优先项,加大向上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力度。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订单式、装配式标准化厂房,支持两层以上、统规统建的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实施园区净化、绿化、美化,加强园区风貌管控。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大宗物资运输场站、智能立体仓库、货物配载中心等设施,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智能监控与追溯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园区与中心城区(城镇)、交通物流枢纽的连接道路建设;总体提升园区消费安全质效,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消防站建设。(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商务局、勐海镇人民政府

2. 加快数字化园区建设。将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统筹融合,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着力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支持园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打造5G精品示范网络和5G+应用场景,推动园区骨干通信网络、数据中心、计算平台等信息通信基础支撑的IPv6改造。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育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开展标识解析节点等项目建设。围绕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鼓励建设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实施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园区深度融合,推进园区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智慧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委网信办、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3. 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中预留公共配套服务空间,合理布局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企业实际需求,适量配套园区内餐饮、医疗、教育、文化、休闲、购物、人才公寓等设施和服务,推进园区和邻近城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园区宜居宜业水平。与产业项目同步招引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学习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两业”融合试点、玉溪、普洱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试点优秀经验,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卫生健康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教育体育局、县文化和旅游局)

增强园区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着力提升园区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打造创新驱动的引领区。

1.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茶叶加工、绿色食品等产业和节能减排领域创新试验力度、积极争取在园区布局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利用现有园区存量资源探索发展返乡入乡创业园。2025年,力争云南勐海产业园区培育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2.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研发设计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以“揭榜制”等方式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攻克制约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引导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建科研基地,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产教融合。积极落实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到2025年,力争在茶叶加工、绿色食品等产业领域实现一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教育体育局)

3. 加快促进创新主体集聚。落实高新技术企“三倍增”行动计划要求,着力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和培育后备库。积极打造新领军者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入园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用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鼓励对科技型企业生产的首台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和订购。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投资促进局、县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勐海县税务局)

4. 加强创新人才培引。落“优势产业人才集聚行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等,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参与园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园区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挂钩合作,开展“双向兼职”,实行“双导师”制,设立“创新岗”。聚焦园区重点产业链和“链主”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园区人才需求信息库,鼓励建立人才服务工作站。赋予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纳入级人才计划。畅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通道,按规定下放产业人才职称评审权。到2025年,力争茶产业至少有1国内行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5. 优化园区创新环境。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探索深化股权激励改革。推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规范化建设工作,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内设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等。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人民银行勐海支行)

加快园区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约束,完善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园区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

1.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傣医药等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严格执行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利用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传统制造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要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散乱污”企业处置,依法依规采取关停取缔、限期搬迁、停产整治等方式分类施治。优化产品结构和产能布局,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推动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

2. 促进园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编制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实施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推动工业企业节水减排。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推广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管理水平。支持园区企业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式,逐步实现园区全绿电供应,对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提供绿色用电凭证。结合行业、产品、工艺用能需求,规划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方案。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原材料和废弃物源头减量。加强资源深度加工、伴生产品加工利用、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确保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达到100%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把园区节约集约用地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土地使用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土地资源观念、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鼓励用地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地下空间利用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安全生产要求、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制度和用地标准、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加大对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以及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积极推进“僵尸企业”土地资产处置工作,促进园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按照省级要求做好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自然资源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4. 建设绿色低碳园区。严格落实云南工业碳达峰行动计划,争取创建云南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探索建设零碳产业园区。支持园区围绕产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创建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广绿色信贷,创新金融制度,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领域。开展园区补绿提质、道路绿化美化、厂区绿化美化工作,打造绿美园区,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有针对性制定方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零碳园区品牌。到2025年,完成循环化改造,建成绿美园区。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县财政局、人民银行勐海支行)

5. 强化园区环境污染治理。完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配套设施和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确保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含特殊污染物的污水除外。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实现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强化园区沿河沿江区域水环境监测和综合治理,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做好固废等重点污染物的监测和处理。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供地管理,实现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污染物排放动态监管全覆盖。培育或引入绿色制造服务机构,鼓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运营的园区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模式。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

6. 加强园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所需的防护距离要求。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开展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升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园区消防安全体系,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防灾指挥系统、避难场所等综合防灾应急保障系统,提高园区综合防灾保障能力。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县消防救援大队)

推动园区开放发展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跨境、跨区域、跨园区协同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园区开放发展水平。

1. 提升园区开放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展会投资促进功能,组织、支持园区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重大展会,围绕重点产业链举办招商对接等投资促进活动,吸引进出口、外资企业向园区集聚,支持园区大力开展外贸业务,推进企业到境外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资源开发、销路拓展等,培育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区。积极做好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依托各类园区和开放平台,主动承接绿色食品等下游产业。找准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切入点,吸引发达省份和周边国家生产要素到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2. 推动园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积极学习借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推动各类园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联动协作发展机制,抓住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创新区的机遇,鼓励开展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3. 推动园区跨区域协同发展。建立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各类园区良性竞争、合作共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全产业总体布局,结合产业链强化园区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协同发展、链式发展,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学习云南保山产业园区“园中园”建设模式,围绕合作双方共同协商合作模式、效益分配、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安全管理、资金保障等方案,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探索“合作共建”、“飞地经济”等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争取发达省份在勐海建立产业园区。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投资促进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4.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各园区抓紧制定发布产业准入清单和项目准入标准,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承诺制。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多证合一”、“多批合一”、“多图联审”等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办理、容缺受理等模式创新,探索实施“先建后验”管理模式。依托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开发“帮办、代办服务”,推广运用“一部手机办事通”,建立特殊事项现场办事目录清单,积极推动实现清单外事项网办。实行首问负责、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为园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探索建立企业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的会商议事决策机制,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政务服务管理局)

强化园区招商引资

充分发挥勐海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围绕重点产业,优化引资结构,突出重点招商,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全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1. 统筹招商引资工作。立足园区自身产业基础和全产业布局,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承接引进产业链、配套链,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环保不过关的企业不引、过剩产能和产出强度不达标的不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引。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和资源优势,打造吸引外资的重要平台。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投资促进局)

2.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多元化招商引资模式,开展整体开发招商、园中园招商、飞地招商、区域合作招商、专题招商、集群招商、板块招商等多元化招商。用好沪滇、滇闽、滇粤、滇浙合作机制作用,支持引入企业增资扩产、抱团发展、以商招商建立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机制,支持园区成立招商战略联盟和产业联盟,配合建立州内跨区域、跨园区的招商引资项目流转和共享利益机制,对各园区在招商引资中不符合本地园区主导产业布局的项目,推动跨区域流转、集群化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投资促进局)

3. 突出抓好招大引优。实施龙头企业培引计划和招大引强专项行动,引进一批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围绕补链、延链、强链的目标,制定全产业链招商方案,力争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100“链主”企业,每个重点产业链至少引进落地1个投资额超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坚持“引新”,注重引进平台型项目、专精特新项目。建立健全园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储备、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服务推进等工作机制。落实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园区积极发“总部经济”。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投资促进局)

4.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坚“一把手”招商,加快组建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园区管理机构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招商队伍,采取推荐选拔、公开选聘等方式,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交际能力强、熟悉经济工作的优秀干部、精干人员充实专业招商队伍。注重后备招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开展招商培训,提高招商人员素质。大力培育扶持专业化、社会化招商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或园区成立混合所有制招商公司,聘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促进部门、商会负责人和专家作为招商顾问。责任单位: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委组织部、县投资促进局)

四、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保障

发展改革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等园区业务涉及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各类园区落实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改革创新试点和资金争取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他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对园区发展给予支持。云南勐海产业园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对园区的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各园区按照省规划、实施方案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编制修编园区总体规划;重点产业园区编制行动方案或计划,做实项目支撑。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发展改革、要加强实施方案实施监测评估,确保实施方案有效实施。

加强政策支持

1.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园区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合理确定园区用地结构,科学划分产业用地与配套设施用地比例。支持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土地混合使用、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满足园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实施产业用“弹性出让”方式,探索供给方式和供地年限差别化管理,采取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工业用地供地方式,满足园区项目用地需求。支持园区加强低效用地、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利用,多渠道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结合试点经验成效,积极推行工业用“标准地”改革

2.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专项资金,统筹级资金并多渠道筹集资金,申请上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适量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全面落实园区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产品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等科技创新环节的税收支持力度。

3. 突出项目支撑。坚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智慧园区建设等领域谋划、包装、储备项目。县级有关部门及县有关部门、园区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强化要素匹配,加快项目建设。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督查督办,发挥好级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服务推进机制作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