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勐海县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来源 :本站原创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8-01-04 03:50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县直各办、局,企事业单位,省、州驻县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勐海县关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勐海县人民政府

2018年1月4日

勐海县关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6〕54号)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西政发〔2017〕58号)有关要求,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产业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推进产城融合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推动产城融合有利于协同推进城镇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探索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功能各异、协调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产业和城镇有机融合、产业转型重构和城镇价值再造。以城镇化理念建设产业园区,完善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推进园区产业发展和城镇开发建设互动融合,将进一步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和沿边开发开放两大战略机遇,坚持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发展”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坚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两型三化”发展道路,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园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速度、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特色转变,由单一产业功能向城镇综合功能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勐海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工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布局,促进产业和城镇科学合理、协调有序发展。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转型中升级,着力推进产业园区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集约化,促进产业与城镇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实现产业园区与城镇建设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最大限度减少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建设管理模式。

——注重特色,错位发展。引导和支持产业园区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注重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城镇,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功能互补、分工协作、错位发展。

——融合互动,一体化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建设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实现产业园区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县主导产业集中度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年均增速7.5%,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1%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5%以上。巩固1~2个支柱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六大生态经济产业增加值平均占GDP比重15%左右。全县产业园区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基本形成具有勐海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规划引领,科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1.树立全域规划理念,科学规划发展空间。以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为抓手,统筹推进“多规合一”,有效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积极推动景洪勐海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以勐海县城为中心的“1136”县域城镇体系,形成1个中心城镇(勐海县城),1个次中心城镇(打洛镇),3个重点镇(勐遮镇及黎明农场、勐混镇、勐阿镇),6个一般乡镇(勐满镇、格朗和乡、布朗山乡、西定乡、勐宋乡、勐往乡)为支撑的城镇化体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各乡镇农场配合)

2. 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按照“一心、两轴、一园、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形成互动耦合、相融相联、功能完整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农场配合)

——形成一个产业核心区。将勐海镇作为勐海县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等生态经济产业的核心区,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打造两个产业发展轴。以沿国道219线,以及省道320线和勐海至勐往延伸到思茅港的二级公路为产业发展轴线,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发展层次与水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大项目为支撑,每个乡镇重点培育壮大2~3个能较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主导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勐海工业园区。按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一带、两心、三轴、四片”的功能结构,着力推动西部、北部、中部、东部四个产业片区加快发展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抓好以茶叶为重点的农特产品深加工。

——大力发展四个产业区。中部核心加工区(勐海镇、勐遮镇、勐混镇),西部边境贸易区(打洛镇、西定乡),东部生态旅游区(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北部绿色农业区(勐满镇、勐阿镇、勐往乡)。

3.坚持以规划引导建设,以城市设计指导地块开发。完善城镇空间形态,合理确定产业、居住、公共服务和生态用地比例,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按现行规划中的设计强度执行、工业用地按《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执行国家和省州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退让间距等控制指标,鼓励园区产业用地、居住用地、非生产性服务设施用地实行科学配比,保证产业发展与居住环境、生活配套同步建设,科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综合交通、地下空间、地下管线(廊)、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落实,不断完善城镇群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能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生活条件和充足就业机会城镇的功能升级,使之成为产业创新的集聚区、百姓创业的集中区,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力和带动力的新城镇。(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供电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农场配合)

(二)夯实基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园区“七通一平”,以及仓储物流、文化娱乐、公共交通等服务设施建设。适度、量身规划建设标准厂房,统筹配套供水、排水、燃气、通信、广播电视、地下电缆等各类管网建设,改造和提升城镇与园区之间的连接道路,完善园区水利保障设施,推进园区和城镇水电燃气、通信网络、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同步建设,集中建设医院、学校、文化娱乐、职业培训、商业中心、就业和社保服务等生活配套设施,实现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境保护局、县水务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工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快推进自然村通畅工程、乡道改建工程、县道公路提升改造、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孟连至勐海段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实现辖区内“口岸公路高等级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自然村道路通达率100%”的目标。不断提升城镇的交通集聚辐射及承载能力,构建有效衔接中心城镇与重点城镇的多层次、网络化的交通运输服务网络。合理布局机场、铁路车站、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将干线公路、机场等与城市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设施紧密衔接,形成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无缝衔接、旅客出行“零换乘”的平台。推动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构建内联外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县交通运输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各乡镇农场配合)

3.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外资、民资等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园区基础设施,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工程、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以及参与园区运营、招商引资等事务,全面提升发展硬环境。积极利用城镇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服务集聚区产业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强化勐海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推进勐巴拉雨林小镇 、打洛边境口岸特色小镇、普洱茶小镇、勐混镇农业观光型特色小城镇四个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构建水利、能源、信息和交通一体化网络体系,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增值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以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由产业造城向产业兴城转变。(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招商合作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按职责负责)

(三)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1.以“两型三化”为核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向“两型三化”转型。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园区要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以区域资源、资本、技术等综合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推动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清洁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推进金融、信息、现代物流、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现代产业基地,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层次递进、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县农业和科技局、县商务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茶业管理局配合)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各地自身优势、资源禀赋,突出特色,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做到每个乡镇重点抓1~2个主导产业,大力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形成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集中、互有分工、错位发展的区域“块状经济”。推动产业园区整合,促进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向园区转移、关联产业在园区配套、产业集群在园区集聚。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推进产业由资源型、原料型、低附加值型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和转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县农业和科技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农场配合)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集群、园区、企业、项目“五位一体”系统工程,加快培育加工制造、仓储物流等重点产业集群,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适合县情的新型工业,重点发展生物资源综合加工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可持续化发展。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做好能源、生物工业,提高茶叶精深加工、保健食品加工、对外贸易加工水平,积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方向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业现代产业体系。(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牵头,县商务局、县农业和科技局配合)

(四)创新驱动,促进产城融合开放发展

1.依托现有产业园区,突出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人才集合的发展态势,积极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关联企业的互补、配套作用,鼓励整合相邻产业园区,创新园区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一区多园”和合作共建等形式,推动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资源聚合、创新服务聚焦、新兴产业聚变,采取股份合作、置换、托管等方式,整合周边工业集中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增强全县经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配合)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熟化、转移和扩散。重点围绕生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集聚各类高端人才在我县创业。全力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带动园区企业生产工艺、产品开发、装备技术、标准评价、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国内行业骨干企业等在我县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县内企业在域外建立研发中心。(县农业和科技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茶业管理局、工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优化招商引资顶层设计,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动招商引资转型升级。重点围绕产业布局及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和提升创新环节,研究制定产业招商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明确产业招商重点,包装推出重大项目,精准定向招商。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增资扩产、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从注重引进经济导向型产业向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从偏重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融合发展转型,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对产城融合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异地驻县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构建社会化招商平台。规范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项目落地及后期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管与服务,形成依法招商、运转规范、权责统一、协调有力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从政府部门主导招商引资向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引资运作机制转变。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定向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重点开展产业链招商、行业招商。针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空间大、产品附加值提升空间大的特点,按照“领域相通、产业相联、技术相近”的要求,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省内配套率,使大企业、大项目的单体优势转变为群体优势,拓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空间。(县招商合作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和科技局、县林业局、县茶业局、县工商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供销合作社配合)

4.坚持用改革和市场的办法,采取BOT、经营权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同商业银行、担保机构、投资机构合作,探索建立投保贷序时融资安排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逐步将园区建设、招商、运营、管理及服务委托给专业化运营公司管理。理顺园区管委会与所在行政区的职能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园区发展的特色政策,赋予园区土地、规划、建设、财政、环保、税务、工商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的自主权。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过渡,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市场化、企业化导向机制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县财政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生态优先,实现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

1.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安全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尊重自然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依据我县山区、平坝等不同地域地理地貌、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探索发展网络化、多中心、多功能的发展模式,促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构建形态和功能科学合理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发展空间。鼓励园区实行绿色规划、设计和施工,主动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范围,合理设计绿化空间,提高园区景观道路绿化、亮化、硬化、美化标准,提升园区生态品质,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县林业局配合)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加强城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型绿色建材,重视工业废料和建筑废弃物的利用。提高住宅建筑设计水平,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绿色低碳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发展空间。推进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环境保护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按职责负责)

3. 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控制“三高一低”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加大落后产能排查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将主动退出产能的重点放在停产、长期亏损、资金链断裂、扭亏无望的企业上,对一些规模小、产业链短、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整合。严把项目、环境等准入关,入园企业必须符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的产业政策,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能耗等规定不达标的项目不准入园。(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六)服务共享,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1.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统筹推进园区商贸物流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产销、科技、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面向园区的公共服务业,提高公交、供水、供电、供气等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完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居民服务网络体系,着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民政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负责)

2.加快提升园区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园区整体服务功能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培育和引进社会公共服务与中介机构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一些公共服务事务交给社区社会组织办理。实行有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增强园区整体服务功能。整合人口、就业、社保、卫生、文化、体育以及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形成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动治理新模式。(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部门配合)

3.统筹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和优化区域内中小学布局,新增教育资源主要向城区集中,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公共卫生和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乡、村卫生机构设备配备水平,加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镇医疗卫生体系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推进“智能公交”建设,逐步实现全县智慧交通服务“一点通”、公共出行支付“一卡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突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增强人力资源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合理确定勐海主城区落户限制。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逐渐缩小直至取消不同户籍身份之间的差别,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县公安局按职责负责)

4.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政务公开、权责统一、限时办理等制度,严格执行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先照后证”制度改革,积极引入“帮办服务”理念,推动“帮办”和“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完善投资服务和审批监管体系,简化园区土地收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等手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推进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向企业和公众开放,为园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保险、物流配送、技术研发、信息咨询、财务审计、法律维权、人才培训、就业保障、项目申报、融资担保等全方位服务。(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按职责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深化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统筹引领当地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快制定本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对策措施,促进产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增强推进产城融合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县产城融合健康发展。适时建立由县人民政府领导牵头,县属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县属部门联席会议,对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定期会商会办,协调研究解决产城融合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及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加强沟通协调、跟踪分析、督促检查,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

各部门、各乡镇要拓宽筹融资渠道,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金融支持园区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引导,金融主体、园区企业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的多元融资体系。统筹国家、省、州、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技改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各类园区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规范现有融资平台,建立完善园区发行中长期融资证券,完善运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和城镇建设,将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全县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壮大创业投资规模,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特别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引导和规范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网络众筹等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股本。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和园区企业联保等贷款品种,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和特色理财产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挂牌“新三板”,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非公开定向工具等。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争取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大对违规招商的督查和处罚力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缺乏实效、弄虚作假等行为。

(三)强化沟通协调

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境保护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强化服务指导,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土地供应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协调解决产城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园区开展产城融合试点,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发展改革委对设立产城融合示范区给予支持,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步调一致的产城融合发展局面。

(四)注重政策支持

各乡镇、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有关政策支持,深化产城融合的政策研究,加快研究制定产业、人口、就业、社保、土地、资金、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尽快编制出台全县产城融合规划。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台园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统筹协调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合理调控园区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除商住用地以外,其余用地一律免缴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应缴的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在办理土地供应手续时按照20%的比例上缴省财政,10%上缴州财政,其余70%按照县级规定收缴。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州统筹调配使用。进一步做好成品油、天然气、用水销售定价和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避免价格与运营管理失衡,支持园区企业参与电力交易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在县内转化所获净收益(或成果形成股权、股权收益),以不低于70%的比例奖励成果完成人(团队)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