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06年勐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来源 :勐海县融媒体中心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08-09-08 12:02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3月22日在勐海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  长   岩  温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勐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夯实新世纪发展基础,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五年,也是我县深化各项改革,硕果累累的五年。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带领全县人民克服要素制约、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协调进步。
    (一)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始终坚持“农业强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力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累计完成生产总值59亿元,年均递增10%,与全州发展水平持平,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年均增长7.7%的预期目标。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投资,加快投资促发展,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思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后劲。组织实施了以农林水、交通、能源、旅游、市政、文化、教育卫生等为重点的100余个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6亿元,保持了年均15.1%的增长速度。建成了214线景混公路段等10余条公路工程,启动了佛双桥至打洛公路、勐往野谷塘移民搬迁公路、勐遮大街改扩建等公路工程;完成了打洛口岸联检大楼主体工程、勐景来景区一期建设;勐邦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宾房电站除险扩容顺利竣工,天生桥电站建设已近尾声,流沙河一级电站、南果河电站重建、景洪电站库区移民、土地整治等重点项目相继启动,水利渠系配套进一步完善,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通讯覆盖面迅速扩大;加大城区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佛海商业街等项目开发和县城美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观;6个建制镇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评审,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6.6%,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龙头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九五”末的42:18:40优化为2005年的32:25:43,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巩固“粮、糖、茶”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地位,培育和引进良种,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出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林业、蔬菜、麻业、畜牧等农业特色产业,加大冬季作物开发力度,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十五”期间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0.42亿元,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14.5%;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3.84亿元,年均增长15.7%,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糖业、精制茶叶加工、矿电等成为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以跨境旅游为龙头,民俗风情游、茶文化游的立体旅游框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共接待游客6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金融运行平稳、邮政通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四)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效
    通过采取整合收购、优化股权、转让国有产权、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等改革形式,完成了31户国有企业和14户集体企业改制,企业改革取得成效;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资金集中核算、委派会计和“村帐乡管”稳步推进,全面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主体工作,深化配套改革,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医疗的互助共济效应得以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企业统一法人制度得到确立;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全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得到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等五种社会保险费统一征缴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与缅甸勐拉、景栋、达其力等边境地区经济、贸易、旅游和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边境贸易总额18.8亿元,比“九五”增长40.6%。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英茂公司、博闻集团、云麻纤维厂、源宏麻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勐海特色产业得到整合和提升;引进滇能控股和云南电网公司,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引入金洲集团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引入海诚、鑫海等企业,加快房地产业的开发。五年共引进经济合作项目54项,协议总投资10.7亿元。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
    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巩固提高计划生育“三为主”水平,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4507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率达到95.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 ‰以内。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开展全民造林绿化活动,开展林业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提高了生态建设成效。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电力等新型能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比“九五”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按照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认真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再提高的监督,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通过落实粮食直补、农业税灾歉减免、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惠民政策,确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城乡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市场监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11.5%的增长速度。狠抓城市“低保”工作,积极开展救济救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十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社会保障支出2342万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3058万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加2258万元和1831万元。强化就业指导和再就业援助服务,建立就业平台,多渠道扩大就业岗位,实现再就业21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以布朗山扶贫开发为重点,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边境贫困乡扶贫开发、重点村、温饱村建设、茅草房改造、农村人畜饮水、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山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由6.6万下降到 3.95万。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5元,年均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1916元,年均增长5.5%。
    (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十五”期间累计投入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资金3.75亿元。
    一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强化党政一把手科技实绩考核责任制,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期末的38.5%上升到45.4%。
    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国有企业分离办学职能工作顺利完成,九个乡镇“普九”工作通过州级验收,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3.2万人次和4.5万人次享受“三免费”和“两免一补”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难、上不起学的矛盾。
    三是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县中医院新门诊住院部、县医院传染病院、县疾控中心大楼相继投入使用,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受益35.7万人次,有效预防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传入。
    四是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认真做好全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络改造和“村村通”工程,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7%和90.5%;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有效推进;圆满完成各项重点统计任务;全面启动第二轮地方志续编,档案、气象、地震、消防、民政侨务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了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
    (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
    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丰富的道德实践引导规范市民行为,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凝聚人心参与改革发展实践,整体推进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稳步提高。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注重听取专家学者和人民团体意见,政府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公务员八条禁令”,认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开展“ 四五 ”普法教育,提高人民法制观念。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 ”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禁赌工作,打好三年禁毒人民战争。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廉政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严防群死群伤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落实信访责任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 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平安勐海”创建扎实推进。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实现生产总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8亿元,年均递增3.1%;粮豆产量1.45亿公斤,甘蔗产量77万吨,茶叶产量(毛茶)9681吨;工业总产值6.77亿元,同比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亿元,同比增长16.2%;对外经济贸易总额完成5.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37万元,扣除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保持了平稳增长,按同比口径计算,年均递增5.3%。为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和任务划上了圆满句号。
    回顾五年的工作,在自然灾害频繁、建设资金短缺、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十五”时期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大的成就,边疆稳定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体会到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从勐海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的结果;是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是坚持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县人民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及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省州驻县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客观审视和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全县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仍然脆弱,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山坝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层次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传统产业规模小、总量不足、质量效益不明显,新产业开发面临诸多“瓶颈”制约;农民和财政增收困难,贫困面仍然较大;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和牵动力不强;科技教育基础薄弱,各类专业人才匮乏;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口岸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任务
    今后五年,是勐海县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开发和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大量西移,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勐海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历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面临着缩小差距和加快发展,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勐海县与全州、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既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继续坚持农业强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开创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努力推动我县“十一五”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态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8%。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优势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服务业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发展基础更加牢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年均递增12%,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力争五年赶上全州平均发展水平,逐步扭转与先进发达县市差距拉大的局面。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与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通过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全国最大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县;
    建成全国最大的云麻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县;
    建成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之一;
    建成全省重要的畜牧、蔬菜出口基地县;
    建成全省重要的粮食、糖料基地县。
    为确保顺利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根据以上指导思想,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长期稳定提高,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二要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定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措施;三要围绕粮胶、蔗茶、畜禽水产、果蔬、麻业、林业与非农产业等六个支撑农民增收项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农民增收;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加快培育壮大六大支柱产业
    一是林产业:重点加快经济林果、珍贵用材林、速生用材林、竹类工业原料林、林化工原料、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材加工业,着力培育、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林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茶产业与文化产业:积极推进茶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提高茶产业与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抓好茶文化主题公园和章朗布朗族生态博物馆等文化产业设施建设。把我县茶产业培育成为以“大益”牌为主,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系列产品。三是边贸旅游产业:围绕构建西双版纳大旅游,突出边境旅游、跨境旅游、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等四大特色,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力度,把西线建成西双版纳州文化旅游走廊。认真落实边境小额贸易优惠政策,简化手续,优化服务,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对外贸易和出口商品生产,努力提高外贸企业整体素质,做大做强对外经济贸易。四是矿电产业: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开拓周边邻近电力市场,推动矿电结合相互发展。继续做好境内小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促进区域流域水能资源的优化配置。五是畜禽蔬菜产业:以建立畜禽、蔬菜出口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抓住中泰蔬菜瓜果实行零关税契机,积极引导、支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以无公害蔬菜为重点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六是麻产业:抓好云麻、亚麻原料繁种与原料种植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强势企业,大力开发云麻原料初、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格局,使麻业成为我县又一重要产业。
    (三)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确立工业在全县经济的主导地位,集中力量做大、做精、做强茶叶、食糖、矿产品、水电、林产品、麻业等六大加工业及普洱茶加工、云麻加工示范、食糖生产、优质米加工、林产品加工和蔬菜加工出口等六大基地。坚定不移走特色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形成具有勐海特色的工业支柱产业群体,推动全县经济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到2010年,力争第二产业增加值达9.7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6%以上,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全省最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县之一。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按照加强规划、调整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项目储备、项目推介招商、项目争取等工作力度,竭尽全力抓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生态、城市与口岸”等六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 11大项128个小项。交通建设:重点抓好6条县乡公路建设,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覆盖全县六镇五乡和口岸、连接对外通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公路干线网络。抓好85条乡村公路、143条村村通道路和10条厂矿专用道路等规划建设。水利建设:主要抓好那达勐引水入库、曼满水库加固扩建等工程,分期分批逐步完成乡镇供水工程,加快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全县11个乡镇和黎明公司6.31万人饮水困难和8.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抓好勐海县33.8万亩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勐往灌区和勐满灌区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使我县水利化程度达到43%以上。能源建设:着力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到2010年力争实现村村通电,城乡同网同价,全县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86万千瓦小时,新建沼气池6000口。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到2010年,县、乡政府部门业务工作基本实现电子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生态建设:在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的同时,尽快启动流沙河生态走廊建设项目。城市与口岸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投入2亿元左右,加快城镇、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和经济开发力度,提高乡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及口岸通道能力。
    (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深入推进以政府审批制度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稳妥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和改进招投标行政管理和监督,规范招投标制度。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确保新一轮三年国企改革目标的实现。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深化“三制”改革。加快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中医院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六)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
    树立“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加强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促进能源消耗结构的转变。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对水域排污的管理和控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造和完善现有的水利设施,逐步实现全县范围内水利资源联合调度运行。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和分配效率。坚持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努力把我县社会事业发展推向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巩固和提高“两基”为目标,全面实现“普九”任务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育事业,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重点抓好民族文化体育广场规划建设及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体服务网络,以文化体育事业的进步推动社会进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发展中医(傣医)药事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傣医药诊疗体系,进一步加大防治艾滋病工作力度,坚决遏制艾滋病传播蔓延;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建敬老院和供老年人休养、学习、娱乐的设施。
    (八)构建平安和谐勐海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扶贫救灾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及以老年人社会保障为主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防范体系和社会安定保障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深入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坚持不懈地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使全县呈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公众文明程度和守法意识逐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2006年政府主要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0元,财政收入达到4600万元。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4亿公斤左右,甘蔗总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茶叶总产量达到10000吨以上,努力实现云麻种植面积12万亩。为完成以上目标,根据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今年的政府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方面。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精心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和精品农业示范基地,结合农民增收“六个千元”项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不断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从整体上改善粮食生产结构;二是加大甘蔗下田力度,推广良种,提高单产,推进高优蔗园建设;三是扩大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面积,年内完成低产茶园改造和规范化种植1.5万亩,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合理挖掘古茶园资源,推进有机生态和无公害茶园建设,提高茶叶产量和产品质量;四是稳步推进麻业生产,力争云麻种植12万亩,亚麻2万亩,加快云麻纤维分厂建设,使麻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五是大力发展林业、蔬菜、水果、药材等产业,扩大冬季农业规模,促进种植业朝多样性发展;六是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层层落实防疫责任,切实提高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按照健康、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以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科学饲养水平为重点,使畜牧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七是加强农科服务工作,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启动“兴边富民”科技培训合作计划;八是积极引进、培育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工业方面。一是立足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增加收入;二是加大全县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注重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矿产、水电、茶叶、食糖、林产品、麻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配套和规模扩张;三是充分发挥现有工业资源的效益,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工作,加快普洱茶加工工艺深度研究和云麻精制加工,推进产业升级;四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五是加快勐海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和配套生活设施,提高工业园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园区在吸纳、招商、融资方面的优势,逐步改变全县工业“小、散、乱”的局面,朝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
    第三产业方面。积极引进和培育旅游、商业龙头企业,加快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和商业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发建设步伐。一是按照《勐海县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完善景(点)区配置和旅游路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把浓郁的民俗风情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中;找准茶文化和旅游的切入点,做好南糯山古茶树文化园和茶文化科技园项目开发与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依托打洛口岸的优势,加快打洛旅游小镇建设,不断完善、健全口岸配套服务设施,启动勐景来景区二期开发,整合独木成林、打洛森林公园。二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健全服务网络,完善商业设施,做好佛海商业街二期开发,着力改善商业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加强城乡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商品流通能力,引入新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消费方式,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着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产业扶持政策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
    二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推进农业执法,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整治,确保农资市场安全有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岗位,继续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要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大型灌区续建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认真组织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申报工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完成2119户茅草房改造工程,做好勐满、西定、打洛三个乡镇的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项目,逐步缩小山坝区的差距;下大力气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广电、气等新能源在农村的利用。
    四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农村人口受教育面;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和转岗就业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使农民在乡村医疗机构内就能享受初等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保健服务;开展村规民约建设,探索农民自我管理的新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发挥口岸优势。继续加强与缅甸掸邦东部四特区、景栋地区在旅游、经贸、文化、农业技术、禁毒等方面的合作,使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长效招商引资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主动解决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策划、包装、储备和推介力度。注重引进项目与现有支柱产业之间的产业链对接,利用引进项目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勐海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坚持大项目促进大建设,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好佛双桥至打洛二级公路、勐宋油路改造、勐遮大街道路改造等在建工程,做好农村通达工程前期筹备工作,抓好农村客运站点建设,积极推进勐海至澜沧惠民二级公路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好曼丹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继续抓好曼满水库加固扩建和打洛界河治理等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完成天生桥电站建设,尽快启动流沙河一级电站;组织实施过境线路亮化工程,做好城市水管网、电网、道路改造,抓好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快鑫海花园小区开发、景洪水电站勐海淹没区移民安置工作。
    二是夯实产业基础,推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非农产业、农业人口向小城镇汇集。
三是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五)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深入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组织实施好勐阿镇6000亩、勐混镇13000亩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抓好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巩固和扩大造林成果,加强营林绿化、林政管理,依法按程序加大护林防火和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各种违法行为力度,保护好森林资源。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巩固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再提高成果。积极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开展生态示范园区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活动,引导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教育方面。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勐宋乡的“普九”和布朗山乡的“普六”任务,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科技文体事业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和科技培训等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
    卫生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公共卫生防控网络,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疾病的传播,确保全县公共卫生安全。加快县医院门诊楼重建工作,推进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整体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
    社会各项工作方面。增强公民文明意识,提高窗口行业职业道德水平,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扎实推进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多种形式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服务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搞好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关心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继续做好《勐海志》续修工作。加强气象、消防、地震、生产救灾工作,做好档案、审计、物价、民族宗教、外事等工作,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七)加强社会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勐海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提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健全就业再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各项工作,规范劳动力市场,强化劳动合同管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做好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统征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解决特困群众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抓好社会福利工作和社会慈善事业。继续开展挂钩村寨工作,加快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脱贫致富步伐。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和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强化税源管理,坚持依法治税,保证应收尽收。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加强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坚决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禁赌、禁毒、防艾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市场监管,努力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着重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责任,建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促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强化公仆意识和节约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推进民主化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继续推动民主评议活动,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信力。
    狠抓工作落实。县政府将依据政府工作报告拟定工作要点,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解量化到各部门和乡镇,对事关全县的重点工作,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改制、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等,明确牵头领导、承办部门、奖惩措施,切实做到抓重点、带全面。把用心做事作为衡量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尺,把狠抓落实作为推进工作的关键环节,切实提高政府的决策执行能力。
    各位代表,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全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力量和信心。让我们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州委五届七次全会、州政府十届 七次全会和县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工作要求,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共同谱写勐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