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遮镇出新招提升宜居环境打造整洁美丽乡村

  • 作者 :欧美华、李沿
  • 来源 :本站原创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8-08-30 11:15

欧美华、李沿报道:

【导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早已成为我县乡村优美自然环境的诗意写照。但进入我县少部分村寨,由于环境卫生不如人意如致使村容村貌大打折扣,让人只能远观却不能近看。如何才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外在美”和“内在美”同步呢?勐遮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探索,为提升宜居环境打造整洁美丽乡村作出了示范。

【图文】一塘碧水莲花盛开、一座古寺壮观精美、几棵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掩映的傣楼里透着安逸乡村生活的韵味。走进勐遮镇曼根村委会曼光村小组,一幅幅傣寨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图景映入眼帘,穿梭在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路上,记者没有发现路面上有一点垃圾,整个曼光村显得干净整洁。但村民们并不会忘记,同我县的许多村寨一样,曼光村经历了从“脏和乱”到“净与美”蜕变的过程。

【同期声】曼光村民小组 组长  岩温比:我们寨子以前垃圾到处乱丢。竹蓬、路边、到处乱丢,乱烧。现在我们统一由保洁公司,来清理垃圾,很干净。

【图文】村民们介绍说,以前的曼光村也曾经是一个“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村寨,由于住宅布局杂乱,村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受传统习惯和宣传教育缺乏的影响,村民对村寨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村寨的人居环境与城镇居民差距加大,成为制约村寨加快发展的一个“瓶颈”。

【同期声】曼根村委会党总支书记  岩罕明:经过我们班子讨论多次,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后面我们成立了保洁公司,也定了收费的制度,还有打扫卫生的制度,每个月的收费是15元,每周清理这个垃圾是三次,老百姓都很满意,很认可。现在政府也是很支持,现在这个废污水垃圾处理的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了。

【图文】从2012年开始,创建生态乡镇工作在我县全面展开,勐遮镇在实施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中,重点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借助建设生态乡镇和建设美丽乡村等系列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曼光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开展了村寨废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村寨分散、垃圾收集难、处理难的实际,三位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自行购置了垃圾清运车辆,成立了“勐邦”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把垃圾清运工作覆盖到了全镇11个村委会的152个村民小组。

【同期声】勐遮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小荣:成立保洁公司,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全面治理了我镇农村的环境卫生,也减轻了政府这方面的工作负担。政府层面帮他们多申请一些项目,帮他们完善一些清运的设备设施。政府这方面投入相对来说更低,老百姓的负担也不算是很重。但是做下来的效果相当好,我们主要是一方面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是针对环境卫生整治,各方面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指导。

【图文】随着村寨环境的改善和卫生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大,村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各村寨停止了垃圾池的使用,把环境卫生管理、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处置收费制度写入《村规民约》,保洁公司与村寨签订垃圾清运到填埋场无害化处理协议,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清运、统一收费”的卫生管理模式,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更新培养了村民的环保理念,并避免了“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现在,曼光村家家户户养成了按要求整理内务,定时打扫卫生,定时投放垃圾,人人参与村寨环境管理的良好习惯。目前,勐遮镇已经实现170个村民小组保洁制度和收费制度全覆盖,覆盖率达100%,村民普遍多了一份保持村寨环境卫生整洁的责任心。

【同期声】村民  玉儿扁:以前我们不交钱,到处乱丢垃圾。现在交钱由别人用车来收垃圾,我们就只要把垃圾装入袋子,放在门口就有人装到车里面,就会有人拉走。现在就没有垃圾乱丢的现象了,然后方便多了,干净多了。

【图文】以良好生态为支撑点,打造干净整洁的“美丽示范村寨”,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和幸福感,浓郁田园风光在满足城乡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实惠。近年来,我县以推进扶贫攻坚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契机,着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由点到面开花结果,县乡级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不断提质扩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田园图景,将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美丽“乡愁”。

【同期声】副县长、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盛武:我县一直加大力度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市政建设,开展依法清理整治两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七改三清”等工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针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目前全县953个村小组已建立长效机制,全县151家挂包单位和4501名帮扶责任人手把手指导贫困群众整理衣服、被褥等,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提升室内卫生,逐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房前屋后和群众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