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记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教师陈自华

  • 作者 :杨春
  • 来源 :西双版纳报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0-10-11 12:00


图为陈自华老师在辅导学生。

    在勐海县打洛镇与缅甸仅一河之隔的我国边境一侧,有一所播洒中缅胞波友谊、远近闻名的边境小学。在这所占地仅7亩、264名学生中就有外籍学生121名的特殊学校里,出现了一位我省今年唯一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的优秀教师。他,就是出自拉祜族农家、今年48岁的共产党员陈自华。
    “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我们时,对教师工作的高度评价和鼓励使我感到无比亲切、倍受鼓舞。在过去24年的边疆从教生涯中,我收获了喜悦,收获了成功,收获了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今后我愿永远扎根边境小学,奉献毕生精力,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记者在打洛镇边境小学见到陈自华老师时他这样说。陈老师一脸刚毅的神情,透着和蔼微笑,瘦削的身材显得有些单薄,长期伏案备课和批改作业使他的背已有些驼,讲课时要带着老花镜眼才能看清课本和教案。他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

师爱引我立志从师
    “什么原因促使我选择了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职业?是一碗凝聚着浓浓师爱的大米使我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陈自华如是说。
    出生于1962年的陈自华,家在勐海县最偏远、贫穷的勐宋乡大曼吕小田坝村,家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全家人只有陈自华和八弟读过书。排行第七的他,自懂事时就开始跟随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干农活。那时,各种瓜菜和上一点大米煮在一起,就是一家人的饭食了,有时一天还只能吃一顿这样的饭。幼年的艰辛生活和繁重劳动,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也使他萌生了摆脱贫困的强烈欲望。
    当时,陈自华的一些伙伴因为家境贫穷和学校缺少老师而纷纷辍学。自小爱学习、立志成为有用人才的陈自华坚持读到3年级时,家里实在无力支撑了,要他辍学回家务农。他的班主任———大曼吕小学教师李美珍得知自己深爱的学生将要辍学的情况后,用自己的微薄收入买了一些大米,每次去陈自华家时就带上一碗米,一边和他父母一起做饭,一边开导他父母:“我今天送一碗米,只够你们吃一顿;明天再送一碗米,也只够你们吃一顿。可我也不可能天天送米来呀。你们要想今后不再过八九个人一顿才吃到一碗米的生活,现在就要咬牙让孩子读书。孩子有了知识才有致富的本领,今后才不会像现在这样天天苦做苦吃。”
    陈自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李老师反复对他说的话:“你要成为一个改变贫困的人,就一定要好好读书。”李老师多次上家门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打动了陈自华的父母,使他们坚定了支持孩子继续上学的决心。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深深地烙在了陈自华幼小的心里。他决心用刻苦学习的行动来回报老师对他的爱,并且立下了“今后当一名人民教师,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的人生目标。就这样,在每天帮助父母干完繁重的农活后,陈自华借着火塘里微弱的火光,认真做作业、复习功课,小学毕业时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初中,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师范学校。1986年,陈自华从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学校普师班毕业,被分到打洛镇勐板小学任教。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师爱
    一心传递师爱的陈自华,以他出色的工作成绩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1989年,他走上教师岗位三年后,就被任命为勐板小学校长,1994年他调往打洛镇边境小学担任校长。他深感这是一付沉甸甸的担子,是一个要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的使命。山区孩子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陈自华回想起童年上学的艰难和老师对他的无私帮助,他决心在校长这个岗位上把更多的孩子迎进学校。
    才接手校长工作,陈自华就接到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在勐板村委会哈尼族村寨下曼卖村建立分校点的任务。走进贫穷、偏远的下曼卖村,26名等待入学的孩子的眼睛,使他心潮难平、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不仅要建好下曼卖村分校,还要在勐板村委会的学校空白村都建起分校点,让所有孩子都能走进课堂。于是他发动群众一起砍杂草、挖地基,到很远的山上砍木料、竹子。两周后,教室盖起来了,竹课桌钉好了,从村民家讨要来的6块木板做成的黑板立起来了。站在教室外听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陈自华欣喜地笑了。也就在同年,陈自华把与他新婚不久的妻子王玉珍留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任教。
    在上级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勐板村委会的学校空白村建起分校点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实现,更多的孩子走进了学校。
    在贫困山区,家境困难、家长对教育认识不足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陈自华24年的从教生涯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家访占用了他绝大部分的课余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他向自己和其他教师提出要求:“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做不到位,而造成学生辍学,要主动进村入户做工作。”他带领全校教师进村入户走访学生家庭。
    “我们为什么贫穷,就是因为我们没文化、没知识。”陈自华总是用身边的例子,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继续送孩子读书,请家长配合老师的教育,诚心诚意地听取家长的意见。陈自华和老师们艰苦细致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辍学率得到了控制,在他教的班里没有学生因贫辍学和因厌学辍学的。

淡泊名利献爱心
    1994年,陈自华从勐板小学调到打洛镇创建边境小学并任校长。2003年,正是打洛镇边境小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和环境不断提升,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时候,陈自华主动要求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当一名全职教师。陈自华说:“随着年龄增大,我的身体和精力已不如从前,应该支持年轻人早挑重担、快成长,我作一名全职教师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作为边境小学的第一任校长的陈自华,学校的发展、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凝集着他的辛勤付出。陈自华到打洛镇边境小学上任时,学校只有几间土坯房。在缺少建校资金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改变校园面貌,使师生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他带领全校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周边村寨进行宣传教育,记不清跑了多少路,开了多少次动员会,说了多少话,以执着的精神和细致的思想工作感动了群众,越来越多的各村村民加入到校园筹建工程中,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材料的出材料,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帮边境小学建起了篮球场、厕所、围墙,种上了花草,使这所与缅甸仅一河之隔的边境小学提前投入了教学,在当年招收的100多名学生中,缅甸籍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
    从领导管理岗位上退下来的陈自华并不清闲,他先后担任过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科学、体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2004年,他又主动承担了全镇成绩排名倒数第二的二年级班的班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这个班2008年小学毕业时跃升为全县成绩排名的正数第二名。
    在2003年接任校长的玉应的说:“六年来,老校长在工作中默默无闻地支持我,从来没有摆过校长架子。”年轻教师沈宏睿说:“多年来,老校长常常一人清理校园,铲除杂草,修剪花木,维修课桌椅,公用卫生间下水道堵塞时,他也不嫌脏不嫌臭去掏通。他更像爸爸一样照顾我、教育我。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为人师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也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师爱没有国界
    “我能有今天,是因为有许多恩师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加以爱抚。在我以他们为榜样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爱,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好成绩,我自始至终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管学生是中国人还是缅甸人,师爱没有国界。”陈自华任教的边境小学,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来自缅甸边境,学校教师的一举一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现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形象,直接产生着国际影响。因此陈自华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身体力行坚持与来自境内外的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陈自华班上的缅甸籍傣族学生玉儿嫩说:“在我心中,陈老师就像我的干爸爸一样。他教我们知识,教我们要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用的人来报答老师。”原来,去年玉儿嫩的奶奶不幸去世了,悲伤的孩子总是心神不宁,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厌学情绪越来越重。玉儿嫩的这些变化瞒不过细心的陈自华。他买来玉儿嫩爱吃的食品,来到孩子家中,为孩子抹去伤心的泪水。在他的关心下,孩子打开了紧闭的心灵,向老师倾吐了心中的哀伤。陈老师鼓励她说:“你要把学习搞得更好,才是对你奶奶真正的爱,你的奶奶也才走得放心。”为了帮玉儿嫩赶上拉下的功课,不管多忙,陈自华每天都要抽出一个小时为玉儿嫩补课。深厚的师爱抚平了孩子受伤的心灵,使她打消了辍学的念头,开始努力学习,成绩一天天好起来。
    今年读4年级的哈尼族学生阿伍几天未到校上课,同村的学生说,因为阿伍感冒发烧没钱打针吃药,只能在家躺着等自愈。下课后,陈自华立刻带上药品、骑上摩托赶往阿伍家。五六公里的山路极其难走,摩托车颠簸了1个多小时后才到达阿伍家。推开简陋的木门,看到往日活泼好动的阿伍正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衣服脏了,指甲长了。陈自华心疼地给他喂药,帮他换洗衣物、修剪指甲,直到天黑才往家赶。自那以后,阿伍更加听老师的话,学习更加认真了。

站好讲台是真爱
    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爱。但是,对学生的真爱是什么呢?陈老师用朴素的语言总结道:“教师要站好讲台,不能愧对学生。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边境小学,学生几乎是傣族、哈尼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刚入学时,各民族的学生说着不同的民族语言,玩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游戏。面对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班集体,陈自华始终坚持探索民族教育教学艺术,力争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走进陈老师所教班级的教室,最显眼的就是他设计的园地———《我真棒呢!》。在这个园地里,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和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都做出显眼的标识,好人好事等插上了鲜艳的小红花。他用荣誉激励学生追求进步。
    陈自华说:“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屏障是语言障碍。”因此,他用民族语言来辅助讲课。在其他少数民族教师帮助下,他在课本上或教案中注满了傣语、哈尼语等语音。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他在课外向学生学民族语。通过开展“争当小翻译”活动,让懂汉语的学生为其他同学做翻译,开展结对帮扶,使各民族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汉语交流。
    在教学中,陈自华善于用实物演示、自制教具、实践体验、动手操作等方式激活课堂。他鼓励学生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认知生活中,把生活中的疑问带到课堂中来,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注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陈自华教学的一大特色。他经常以多种方式开展民风民俗教育活动。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绘画、民间刺绣、表演生活小品、智力竞猜、学少数民族歌舞等活动,不仅增进了各族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又促进了各族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自华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能力,作为班级生活的重点,他指导学生开展“安全问题”、“学习经验交流”、“作业评比”、“书画竞赛”等班会主题活动,采取了问答、辩论、话剧、小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他的班级在最近一个学期18周中,有12周连续获得卫生评比第一名。其中一名同学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三生教育”书画作品活动三等奖。
 
无悔无私的师爱
    在陈自华心中“爱的天秤”上,一头是放着他深爱的学生的法码,一头是放着他深爱的妻子、儿子的法码。陈自华也想让这“爱的天秤”能平衡,可是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无法平衡这“爱的天秤”。每逢遇到学生有困难,陈自华都及时伸出关爱之手。他已记不清为学生买了多少次学习用品?为学生垫付了多少次医药费?多少次把学习差的学生请到家里补课?有多少学生在他的扶持下走出了大山?可是这位对学生慷慨付出了爱的老师,在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心里却总是愧疚万分。
    多年来,同样是山村小学、边境小学教师的妻子王玉珍,在担任着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独自包揽了家务。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学习,他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辅导,甚至孩子生病发高烧也没时间管。今年儿子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懂事的孩子对父母说:“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要出高价供我读书,你们太辛苦了。我还是去读职中、学一门技术吧。我会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带着你们一起过上好日子。”孝顺儿子的话使陈自华夫妻俩流下了眼泪。
    陈自华的妻子王玉珍老师对记者说:“20多年来与陈自华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他教会了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要用爱来感动孩子认真学习。我和孩子的付出,我不后悔,因为我也是一名教师。 ”
    陈自华2001年9月荣获勐海县教育局“教学成绩显著”奖; 2009年9月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这一个个荣誉让陈自华获得了到条件更好地打洛镇中心小学工作的机会,但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离不开边境小学的学生。” 在上北京接受表彰后,教育部领导特别组织常年工作在山区、边远地区的一线教师去参观上海世博会,这让平时很少出远门的陈自华有机会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和科技成果。可他却说:“夜里我总是梦见我的学生,我想早点回学校。” 9月16日,陈自华参加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会返回学校,整个校园沸腾了。“老师回来了!”“老师好!”“祝老师教师节愉快!”山区纯朴的孩子们在陈自华的身边欢呼着,兴奋和喜悦充满了整个校园,很多学生留下了激动的眼泪。孩子们的亲切问候和一张张倾注浓厚师生情谊的自制贺卡,使这位24个春秋扎根边疆山区学校、爱洒学生心田、播种知识的老师,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缘与爱,24个春秋,陈自华扎根边疆育桃李。缘与爱,陈自华将迈着坚实的步伐,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