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南腊河畔花争妍

  • 作者 :夏文燕
  • 来源 :西双版纳报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07-07-18 12:00



编者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在傣乡全面铺开后, 已有一年多时间了。一年来,各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试点村中涌现出哪些新亮点?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进行哪些有益的尝试?取得怎样的成就?有何值得交流和总结的经验? 
    从本期起,本报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全州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各地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日前,记者到勐腊县环境优美的南腊河畔的勐腊镇农村走访了5个傣族、哈尼族边寨,参观村容寨貌、橡胶园和农田,与村干部村民交谈。真切地感到:这里的各族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高涨,正以“你追我赶”的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因地制宜地描绘着一幅幅村民乐、村寨美、民风正的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卷。

满纸红手印  争当“试点村”

    “我们曼旦村民小组召开了3次党员会和3次群众大会,全寨486名村民自愿向镇党委、镇政府把我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申请要求,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镇里的规划,结合村情,学习先进村的经验……把我们村建成村民富、寨子美、民风好的新傣村”。语言朴实、言简意明,半页纸的申请报告后面,84名户主的鲜红手印却按满了一页半纸。
    这是记者在镇党委书记办公室看到的一份村民争当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申请报告。镇党委书记刀加强激动地说,现在各村的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很高,象这样按满村民手印的试点村申请报告,己收到了6份。
    该镇是位于勐腊县城的中心镇,辖7个村委会、71个村小组、4个社区居委会,辖区有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国营农场等,总人口4.5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576户1.99万人,主要从事粮、胶、菜、商贸等产业。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2006年6月,镇党委、镇政府结合镇情,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的办法,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选择了经济发展较快、群众思想基础较好的曼龙代、哈腊等4个村民小组作为第一批试点。为确保试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镇党委抽调5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骨干组成4个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分赴试点村。工作组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召开党员会、老人会和群众大会,走访农户,宣传发动,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试点工作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切入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做起,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又确定4个村小组扩大试点范围。
    新农村建设已在全镇形成了燎原之势,试点村寨趁势而上,努力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非试点村寨不甘落后,不等不靠,纷纷行动,奋力加快建设步伐。

拓展增收路  民富寨子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是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该镇组织干部对试点村的人口构成、劳动者素质、经济状况、村民生活水平、基层组织建设等基本情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制定了“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产业,以“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为发展重点,细化橡胶、粮食、养殖业和民族风味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的规划,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使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民物质生活富裕,和谐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该镇通过多年的热区开发,已培育了以橡胶为主,胶、粮、冬作等支柱产业。全镇共有6.4万亩橡胶园,其中开割面积1.5万亩,2006年总产干胶3300多吨,收入5000余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该镇的新规划突出保护与开发并重和“科技兴胶”的理念,橡胶主产业稳定现有面积,下功夫推广科学管理、新割制技术,提高单产。镇政府与县科技局、农业局合作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及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橡胶技术员深入村寨、胶园,以授课、现场示范指导等形式对各族农民进行橡胶林间管理、新割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复训。去年以来,已组织了35期的橡胶科技培训,受训农民2480余人次,接受“绿色工程”证书培训的农民已达856人。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胶农的橡胶管理、割胶技能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橡胶林管、割胶能手。2006年,全镇亩产干胶提高2.6%,仅此一项增产干胶80多吨、产值130多万元,橡胶产业有了新的提升。
    该镇把曼降、么粉、曼贺3个村的100户列为“科技入户示范户”,农科人员重点对农户进行橡胶新割制和优质玉米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逐步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已辐射带动了2027户开展科技致富,成功推广了“正大615”饲用玉米、“全家福”优质西瓜等项目,开辟了新的增收路子。县农业局在曼龙村小组示范推广玉米、水稻、瓜菜“一年三熟”和冬季马铃薯栽培等技术,使马铃薯、玉米、冈优725和Ⅱ优527晚稻均获得了丰产增收。
    该镇还鼓励村干部、回村中学毕生读农函大、电大,现在读和新报考的函授大专生有40多名。

整治脏乱差  村容靓起来

    走进曼龙傣族寨,眼前展现的是两条纵横交叉、宽敞平坦的水泥主道路,一条条平整的水泥支路伸向每家每户,路面干净整洁;一幢幢翠竹绿树掩映、排列整齐的傣家干栏式楼房,犹如一座座甜静的小花园;不时有拖拉机、摩托、微型汽车进出寨子,三三两两外出劳作、办事回村的傣族村民,面带喜气,待人和蔼友善,洋溢着一派富裕和谐文明的景象。
    村寨道路狭窄,坑坑洼洼、泥泞脏滑,农舍乱围乱搭,猪鸡粪便遍地、垃圾乱丢,居住环境脏、乱、差,是边疆少数民族农村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更是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要求改变的问题。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把根本治理脏、乱、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全镇农村掀起了“四清四化”活动的热潮,以从根本上改变环境卫生状况,改善居住环境。“四清”即清理村寨内外的乱土石堆、粪草堆,清理杂草、粪便和垃圾,清理乱挖乱围,清理人畜居舍混建。“四化”即村寨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寨绿化和亮化。同时,加快推广“一池五改”工程建设,即建沼气池、改厕、改厩、改灶、改水和改院落。
    该镇4个试点村在整治村容、绿化美化家园建设中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各村寨党员、干部和村民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出动私家车辆运输沙石料,改修建村寨水泥路5条、排水沟10条,道路两旁栽上了绿化花木,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哈腊哈尼族寨曾是个脏、乱、差的后进小组,村民们抓住列为试点村的机遇,群策群力,筹资15万元,修建水泥路810米、道路排水沟900米、卫生公厕1座和水泥篮球场1个,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全镇各村各寨的干部、党员和村民都积极行动投入“四清四化”活动,比学赶促,群策群力,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工投劳,因地制宜,加快村寨道路改造、整治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村容村貌。一年多来,全镇各村寨先后筹措投入资金百余万元,改建硬化村寨主道8条,修建排水沟10多条,村道两旁种植了花草树木,村道路面实行分片包干和分户轮流清扫,鸡、猪实行厩养,保持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边寨歌舞欢 民乐风气正

    一到傍晚,曼龙勒寨文化室、球场便灯火通明,一派欢乐景象。老年歌舞队、青年文艺队忙着各自排演节目,老年妇女们轻缓柔曼的舞步,小卜哨(姑娘)们山泉般的歌声、柔美的舞姿,各展风姿,其乐融融。劳作一天的中青年男子们走进篮球场,或拍球投篮或搞点友谊比赛,松松筋骨,释放劳作的疲惫,自得其乐,使这个傣家边寨的夜晚溢满欢乐、和悦。据悉,这样的文化娱乐场所,全镇多数村寨都己建起来。
    随着边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步富裕起来的边寨年轻人们已不再满足守在家里看电视的单一文化消费方式,以往一到傍晚,便纷纷走出家门,或三五成群邀约进城到馆子喝酒取乐,借酒滋事;或男女青年相约到公路、街道飚摩托兜风,寻找剌激,飚车肇事惨剧不断。“飚摩托嗨,飚摩托,车飞人欢真疯狂;一飚飚到大树上,车毁人翻后悔晚”,这便是一段时间当地小青年们飚车的写照。
    如何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尤其是把年轻人向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发展,镇党委和工青妇组织根据农村实际和群众的愿望,把兴办农村文化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纳入规划,因村制宜,筹措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建设文体活动场所。近两年来,试点村以及各村寨普遍建起了文化娱乐室、青年之家、篮球场等设施,建立了村民民主理事会、老年体协、老年民间歌舞队、青年业余文艺队、篮球队等团体组织,并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陶冶了农民的思想情操,大大丰富了的精神生活。
    同时,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制度,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水平;在全镇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增强村民法制观念,实现长治久安。各村寨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民主法制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967户人家成为“十星级文明户”,1个村被评为州级“文明村”、7个评为了县级“文明村”,这些活动都潜移默化地、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