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州以新机制闯出增收致富新路子

  • 来源 :西双版纳新闻网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3-12-07 02:39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州坚持一切工作都向改善民生发力、一切工作都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尺,按照“联农带农育农惠农”的发展思路,坚持“支部做引领、企业当桥梁、增收促共富”,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实现繁荣发展,带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切实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三季度,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万元,同比增长8.3%;全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57万元,位列全省第一位,同比增长16.7%。


坚持以联农机制“兴农”

抓实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结合在一起,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43家,探索村集体“独立经营”“村企联营”“对外承包经营”三种模式,建立村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极大提升了党支部的引领力。景洪市勐养镇通过党组织领办青枣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推进“订单种植”销售新模式,成功将曼纳庄村曼龙岗村民小组打造成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景洪市嘎洒街道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小糯玉米种植1万余亩、日产30吨、年综合产值3亿元、年利润3000万元的全产业链开发样板。

抓实党组织服务龙头企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涉企常态服务,实行“组织联建、工作联动、发展联享”,通过产业链上建党组织和派驻企业联络员、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引导分散经营的小企业联合互补、共同提升,让农民增收搭上企业发展的“顺风车”。前三季度,全州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28.4亿元,同比增长5.7%;勐海茶厂、雨林古茶坊、宏臻农业等企业实现发展和党建“双向双赢”,辐射带动周边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

抓实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成立镇办集体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统一经营、抱团发展,突出品牌典型示范、农业托管发展、“以大帮小”带动、村企共建结对、能人回乡助力、财政扶持保障“六个一批”,形成乡村旅游、土地流转、种植养殖、入股分红、门面出租等集体经济收益模式。前三季度,全州新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14个,预计新增年收入68.6万元。


坚持以带农机制“富农”

“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组织化”带动。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扶贫车间”订单培训、抓党建促增收交流会、“五面红旗村”擂台比武、“雨林英才”大赛等方式,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4万人次以上。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劳务协作新模式,借力沪滇劳务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组织,向广大农村劳动力发放就业岗位推荐一封信、省外企业招聘宣传单等资料,今年以来,转移农村劳动力30.59万人。景洪市勐龙镇组建跨境劳务运输队166支2300余人,实现村集体增收150余万元、人均增收1.54万元。

“特色种植养殖+订单收购”带动。开展“万企进万村”“千社帮千户”活动,82家民营企业与105个村继续保持对口帮扶关系,投入帮扶资金4471.15万元,与群众签订农产品保底收购协议,设立“扶贫车间”、开展“订单生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障更加有力。

“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带动。推行“土地流转+集体经营+产业延伸”发展思路,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以闲置土地、奖补资金、承租承包、投资投劳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增加分红收益。统筹全州100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00万元,整体打包入股勐海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参股村每年锁定分红7%以上。


坚持以育农机制“强农”

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成立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工作专班,加大农业企业招商力度,建立健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库。目前,全州共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82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带动有条件的农村家庭每户发展1至2个增收产业,更好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增加收入。

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机制,推广“党建+文旅融合+特色产业”模式,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品,让“乡村好风景”变成“致富好前景”。勐腊县勐捧镇搭台推动周末经济,先后举办“芒果节”“南润河之约”赶摆活动,吸引县内外游客5万余人,为本地群众增收300余万元;景洪市勐宋村与中茶集团合作,做实茶叶“产加销”,深化“茶+旅游+研学”,带动农户增收320万元;持续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培养一批电商带头人,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火,截至9月,全州网络零售额实现66.46亿元,同比增长18.72%,高于全省1.75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4位。用好“贸易企业+合作社+加工”运营模式,38家合作社推动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分拣包装,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勐腊县勐满镇成立边贸工作专班,推动跨境贸易、边民互市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组织优势逐步转化成为增收优势。

用好一批农业人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等作用,建立科技人才挂钩企业、基地机制,组织专家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开展产业帮扶,带动农民通过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经营性收入。突出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深入推进新一轮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双提升”行动,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勐海县勐混镇依托镇、村、组99个党组织“三级联动”主轴,吸收云博水产、曼召傣纸等行业领军人才,回引38名致富带头人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带动全域年户均增收3000元,带动4100余名村民就业。


坚持以惠农机制“助农”

严格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核查各项补贴发放情况,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边民补助等政策,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户到人;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稳步扩大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精准高效实施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救助;落实全民参保政策,加快推进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扩面增效,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完善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继续抓实“一平台、三机制”,选派297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综合运用产业发展、“一对一”挂钩帮扶、防返贫保险基金二次救助等措施,以最大工作力度全面消除2023年年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脱贫和监测对象。

坚持扶志扶智并举。抓住教育这个关键,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采取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异地集中办学、送教下乡、送学上门等方式,让脱贫学生享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坚持“造血式”帮扶,通过政策宣讲、文艺下乡、文化入寨等方式,将精神帮扶和物质帮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脱贫人口的素质和发展能力,真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来源:州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