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佤族

来源 :转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09-06-16

佤 族

族称  族源

佤族自称佤或阿佤。1962年国务院根据佤族人民的意愿,统一定名为佤族。

佤族与布朗族、德昴族(崩龙)同源于古代“濮人”,是“濮”、“濮子蛮”中的一支。唐宋之后“濮人”经过演变、分化,其中一支行成了望蛮、望苴子、望子成龙外喻等。古代之“望”,即今日佤族之先民。

本县佤族先民主要从西盟、耿马、孟连等地迁入,其中一支自述来自缅甸勐养龙一带。佤族进入本县后,先居于今勐混、勐遮、勐冈3个乡镇结合部的拥宽,称为佤勐混,后来分建了今勐遮镇的佤族寨、佤族新寨、阿佤寨。今勐混镇曼回佤族至1970年时方迁离拥宽,在今地建寨。另一支佤族迁入本县后,一直居住于今西定乡境内。

★语言文字

佤族主要操佤语。佤族属南亚语系佤崩(德昴)语支,现布朗语、德昴语的亲缘关系。县内佤族由于长期与汉、傣、拉祜等族民族交往,多数佤族群众已学会汉语、傣语、拉祜语。

佤族原无文字,长期用结绳、木刻或玉米、黄豆粒记事、记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佤族创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佤文,使佤族跨入了有民族文字的民族行列。但本县佤族至今尚无一人掌握佤文。儿童入学后学汉语、汉文,佤族中已有不少初识汉文的青少年。

★生  

佤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旱地,种植旱稻、包谷、黄豆等旱地作物。生产工具主要有刀、斧、汪锄,少数人家有犁铧、木杷等畜耕农具。铁质农具虽已成为主要农具,但木矛、竹矛仍普遍使用。

旱稻主要用“刀耕火种”方式种植。冬末将森林成片砍倒暴晒,春播前夕放炎焚烧后用木矛、竹矛凿穴点播。种后稍加管理,至谷黄收割,用双脚踩搓脱粒。因耕作方法原始,管理粗放,收成约为子种的15倍,亩产6070公斤。包谷、黄豆有“刀耕火种”种植法和锄耕种植法,锄耕种植要预先挖一遍地,尔后挖坑点播。包谷、黄豆一般要薅12次草,但不加水肥管理,亩产约3040公斤。

佤族自种棉花,妇女在农闲的时节用简单的纺织工具纺织粗布自用。佤族家庭有养猪、养鸡的习惯,少数人家养牛,主要供自食,极少上市。男人会编制竹箩、簸箕等用具,少数用于交换,森林资源,但不善采伐利用,只知毁林开地,使森林资源遭受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居住在深山老林内的佤族逐渐迁出深山,在平坝附近定居,开始学习耕作水田,生产逐渐有所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佤族村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化肥、农药及良种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粮食逐年增产,收入有所增加,据勐混镇曼回佤族寨统计。1989年该寨已有水田133亩,粮食产量达到5.3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91.5公斤,人均纯收入350余元,55%的农民信进了瓦房,7%的农户有了电视机、收录机。群众生活有所改善。

★生  

一 、饮 

佤族日食三餐,主食大米,辅与包谷、薯类。20世纪60年代以前,佤族不习惯用铁制炊具。煮饭多用砂锅、竹筒;用锣锅者亦有,但较少。烧茶、煮汤亦多用砂锅、竹筒。唯煮猪饲料使用铁锅。佐食蔬菜有南瓜、东瓜、白菜、青菜、豆类等,但数量不多。平时多以野芹、蕨菜、苦笋、象蹄叶、羊蹄甲花等野菜佐餐。食猪、鸡、牛、狗及各种飞禽走兽之肉,但长年缺油。做菜多用煮、烧、舂等方法许多野菜均用“打蘸水”方法食用。获得肉食喜作剁生食用,故患肠寄生虫病者及多。

从前,食用多用竹木、竹碗、竹勺、竹盆。进餐时不习惯用碗盛饭,惯用手抓,只夹菜用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渐使用铁锅、铝锅、搪瓷盆碗等炊具、餐具,改用餐桌摆餐,持餐具进餐。

男女老少均喜欢吸旱烟、饮酒、喝茶,妇女嗜嚼槟榔。,所饮之酒,用土法酿制,置于竹筒内轮流饮用。槟榔用石灰、旱烟末、植物嫩叶混合配制,随秃顶携带,并以之待客。

   

县内佤族男子穿青色或黑色无领上衣,系被腰肥大的短裤。穿左耳,戴银耳环。头缠12丈长的黑色头巾。女子穿黑色或蓝色无领上衣,下系白色横条纹短裙,头戴银箍枵藤箍,项戴项圈,穿双耳,戴大圆耳环和银手镯。男女跣足。雨季穿自制竹履。男子外出时,挎背包、佩长刀、肩猎枪。给人以彪悍之感。

70年代以后,男子逐渐改穿中山装,戴遮阳帽或留偏分头,女子改穿紧身背心,外穿紧身窄袖我衣,下着长筒裙。女子衣饰已近似傣族女装。

    

佤族的传统住房,是干栏式简易草顶竹楼。竹楼一般用21棵木柱,楼室距地仅有1.5米。底室无遮拦,用于关猪、鸡、堆杂物。楼室用竹篱当墙隔为主间与客间。主间设有火塘,供做饭、取暖。火塘旁即是全家卧室,家主卧于火塘后侧,子女分卧火塘两旁。客间设有一个火塘。用于煮猪饲料。客间左侧正中插有竹筒,供有家神,近旁陈列着兽骨鸟羽,供奉司猎之神。

佤族有相帮盖房的友爱精神。建房之时,召佤一声呼唤,寨内男女均会赶来相帮。男人集中竖柱、架梁;女人上山割草、背草,共同为主人将新房盖好。新房落成,房主尽其所能设宴招待。夜里人们围着火塘唱歌、跳舞,对房主表示祝贺。

70年代以后,佤族开始仿效傣族的楼房式样修建住房,建起了一批瓦顶木楼。80年代以后,佤族因受汉族影响,开始修建土墙和砖瓦房。曼回佤族35户人家中,已建瓦房16间,其中有四分之一为土墙或砖墙瓦房。

★习  

  婚姻与家庭

佤族恋爱自由。男女青年于1617岁开始自由择偶谈情。夜间,小伙子三五成群,在寨内“串姑娘”,一个夜晚可以寻访数个姑娘,通过寻访一段时间产生感情以后,伙子即在姑娘家中留宿。爱情关系确定后,伙子带上米酒、旱烟、茶叶等礼物拜见女方父母,表明与其女儿已有恋爱关系。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后,伙子便公开到女方家干活、食宿,不能再与其他女子变情说爱。

举行婚礼前夜,男方亲友带上酒肉等礼物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商讨成亲事宜。若女方无意,次日便杀猪宰牛宴客,男方所宰猪牛,应均分一半送至女方家中,先将头、脚、肠、肚煮熟,请女方父母品尝。继而高级席待客。当日,男女双方将新娘接送至新郎家拜见宾客。客人以一碗米和少许钱币回赠新郎新娘,让其购买母猪喂养。

结婚所需衣服,男女自备。女方一般要以手镯、头饰用为嫁妆。嫁妆要一一过称,若男女离异,女方如数索回。

佤族离婚自由,只要双同意即可离婚,孩子按性别定归属。若一方坚持离异,另一方不同意时,亦可离异,但不许带走任何财务。

佤族家庭,一般时一夫一妻制家庭。流行姑息舅表婚,同性禁婚,妇女婚前怀孕要当从认夫,认不出夫者,要罚其宰杀1只母猪宴客。已婚男子与其他女子发生性行为,罚款500元,罚猪1头办酒席赔礼。所罚款项交召佤管理,用于寨内祭祀活动。

   

佤族传统葬俗为木棺土葬。病人气绝时,以碎银含于其口,及时洗尸、更衣,用白布裹尸,停放于生前就寝处。次日带上米、茶、盐、烟等祭品上山劈制棺木。先好树木,先用祭品祭树,将树砍倒,劈成两端小、中间大的两个木槽代棺殓尸。棺木上下各凿一孔,插两根竹管,上端竹管穿破屋面。下端竹管与地连接,棺缝用糯米糍粑密封。在室内停尸数日,杀猪、牛作祭。在屋檐下靠近楼梯一侧挖坑安埋,插一木桩作记。葬地围以篱,将作祭的牛骨、猪骨摆在其中。葬地上用荆棘遮拦,防猪狗入内。

死人落葬3天后,家属不洗脸、不外出、不干活、不串门,不吃糯食、不吃鸡肉、鱼肉,更不能过桥和下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县内佤族已改土葬为火葬。老人病世,停尸一日,抬到寨外火化;儿童病亡,于当日抬出火化。

   

县内佤族只过春节。春节前夕舂糍粑,杀年猪,于除夕日用糍粑供奉锄、犁、刀、斧。年初一日,抢接新水,将新水加温让自家长者洗脸,或送给村内长者洗脸。送温水时,顺带糍粑4个,酒足饭饱1瓶,肉1块向长者贺年。长者为送水者拴线祝福,以糍粑、米、零钱回赠。所拜长者要连拜3年,第三年以新衣或新毛巾作礼。拜满了3年后再改拜他人。

初二举行跳歌(舞)活动。有自愿结伙跳者,有应邀而跳者,跳歌(舞)于召佤家开始,继而到邀请者家内跳、寨场上跳。初三日设席互请,至初五日下地干活。

正月十五过小年,仍宰鸡、置酒互请作贺。17日以糍粑、酒、肉到寨旁树下供奉祖宗及神灵,每人从山上砍回活树1棵,表示节日告终。

   

佤族忌讳别人摸头、摸彩耳。寨风死人,全寨停活一天;当事之家忌生产数日,房内神柱禁摸、禁靠、禁挂东西。骑马人应在寨外下马,不许骑马进寨。神树、神林忌砍。

★宗教信仰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水鬼、火鬼、树鬼、风鬼、及各种自然精灵、人的灵魂。送鬼活动频繁,但多数家庭所为。全寨性重大宗教活动,主要有“克拥”。

“克拥”祭祀活动,类似于祭寨神,于每年秋天举祭。举祭前,在修桥、修路、淘井。全寨筹资购买祭牛、祭猪、祭鸡。祭祀活动由巫师摩巴主持。举祭前,摩巴带领男人诵念祭词,宰猪、牛及1只灰母鸡作祭。女人相约上山割来茅草拔节好草绳,老年男人编制作为祭祀标志的篾笆插要茅草绳上,作为圈寨准备。男人们举行宰牲祭祀后,割下一些猪肉、牛肉在召佤家烹饪,共同进餐,其余肉食分给各户。下午,全寨男女老幼一起出动。用草绳圈住村寨,封闭路口,禁外人入寨。次日,召佤带领寨内老人,到寨边神树下宰杀红公鸡、红母鸡供奉树神,诵念祷词,用白线圈住树神。至此“克拥”祭祀宣告结束。

建国以后,“克拥” 祭祀已无人再举行,但送鬼、叫魂活动仍在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