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工作动态

勐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防范有毒野生菌中毒基本常识”宣传工作

来源 :勐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6-24

雨季来临,各种菌进入了生长旺盛期,也到了野生菌上市的季节。野生菌虽然鲜美但不能随便采摘食用,对不熟悉的野生菌要做到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谨防误食中毒。

品尝美味的野生菌前,先认识有毒野生菌。关于有毒野生菌:

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毒菌:致命鹅膏(俗名“白罗伞”)、灰花纹鹅膏(俗名“麻母鸡”)、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

鹅膏菌属中的大部分是有毒或者剧毒的,为了避免误食有毒鹅膏,遇到“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野生菌最好不要采摘、销售、购买和食用。

牛肝菌属中的一部分是有毒的,如兰茂牛肝菌(俗名“见手青”)、粉孢牛肝菌(俗名“苦马肝”)、有毒异色牛肝菌(俗名“毒牛肝”)、褐点黄粉末牛肝菌、网孢海氏牛肝菌(俗名“高脚葱”),大家要引起重视。

为增强经营者、消费者对野生菌的谨慎甄别意识,勐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防范有毒野生菌中毒基本常识”宣传工作,对集贸市场以及市场周边零散摊贩普及有毒野生菌基本常识,警示消费者谨慎购买野生菌,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菌,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要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发生,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食用自采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菌。集体聚餐、餐饮服务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更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野生菌鉴别方法。

要充分认识有毒野生菌的危害:

一些有毒野生菌与食用菌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无毒的野生菌往往与有毒的野生菌混生,无毒野生菌很容易受到有毒野生菌的菌丝感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野生菌种类,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野生菌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野生菌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有毒野生菌,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野生菌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安全食用野生菌的建议

1.不要采摘、出售、购买、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

2.加工烹调时要炒熟煮透,切忌凉拌生吃;

3.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会与酒发生反应引起中毒;

4.不要轻信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有毒野生菌。集体用餐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避免发生群体性中毒事件。

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怎么办?

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觉等中毒症状:

1.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或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2.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泄(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后刺激喉部催吐,尽量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