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勐海县上半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及工资情况分析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0-07-23

 

勐海县上半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及工资

情况分析

 

 

上半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针,正确应对持续干旱的影响,坚定信心、克难奋进、真抓实干。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县就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保持稳定增长,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人均劳动报酬明显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

一、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继续增加

上半年,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735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654人,同比增长18.1%;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9148万元,同比增加3853万元,增长25.2%。

(一)单位从业人员为1735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654人,同比增长18.1%。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267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267人,增长11.1%;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38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6人,增长10.3%;其他单位从业人员429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351人,增长45.9%。

国有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上半年,全县国有企业从业人员595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004人,增长20.3%;事业单位从业人员491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56人,增长3.2%;机关单位从业人员1812人,同比增加107人,增长6.3%。

(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增长17.1%。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715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499人,增长1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在岗职工1266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265人,增长11.0%;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38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6人,增长10.3%;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4102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198人,增长41.3%。按国有单位企事业、机关分组,企业单位在岗职工5951人,同比增加1006人,增长20.3%;事业单位在岗职工4903人,同比增加152人,增长3.2%;机关单位在岗职工1810人,同比增加107人,增长6.3%。

(三)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稳步增长。从国有、集体、其它经济单位和按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分组来看,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县城镇单位共支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9148万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4200万元,同比增长20.1%;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546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401万元,同比增长44.6%。按国有单位企业、事业、机关分组来看,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607万元,同比增长18.5%;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7479万元,同比增长27.7%;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115万元,同比增长8.9%。  

上半年,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112元,同比增加68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

全县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205元,同比增加891元,增长8.6%;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224元,同比增加29元,增长0.2%;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526元,同比增加101元,增长0.9%。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原因:

一是政策性工资增长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及教师规范津贴、补贴,劳动报酬和工资,是拉动机关、事业单位劳动报酬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是金融、电力等行业劳动报酬比上年增长,拉动企业单位劳动报酬有所增长。

二、存在问题

(一)行业间平均工资差距仍然较大。由于一些垄断企业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高,增长也较快。而有些行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技术含量比较低,相应的经济效益不好,职工工资增长缓慢,拉大了行业差距。

(二)劳动力有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有一定专业特长、技能的年轻劳动力呈供不应求的态势,而另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由于技能单一、体能下降、观念滞后,安置难度很大,存在“有人无岗上,有岗无人上”的现象。

三、建议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服务业以及投资少见效快的家庭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及其它社会服务业,对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有着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大力发展。

(二)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以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缓减就业压力。在培植一个新企业、扩大就业的同时,也要尽力保住一个老企业,保住一个企业就是保住一批劳动者的饭碗;减少一个岗位的流失,就是减少一个失业人员。在当前形势下,要把保企救岗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

(三)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转变劳动就业观念,增强劳动者自主创业意识,鼓励自主就业、自主择业,同时也要抓好困难弱势群体就业。

(四)鼓励和引导个私企业采取灵活的用工形式。在优惠政策、金融、税收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采取贡献要素与回报要素相对称的激励机制,鼓励个私企业尽可能多的吸纳就业。